除了继续努力,做得更好,我不知道该拿什么去回馈!
发布时间:2019-04-11 点击数:次 来源:上海嘉定
2006年,她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毕业后,机缘巧合下与嘉定法院结缘,把她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法警事业。
工作期间,她取得了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位,并通过了司法考试,看到她的这些法律专业背景,很多人不禁好奇,为什么她没有做一名法官呢?
她总是笑着回答“因为太喜欢这身警服了,穿警服是最帅气的”
“喜欢”的背后是她对法警事业的执着,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个职业倾注了她对工作的全部热情,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个职业是“嫡亲”。
作为一名合格的司法警察,应急棍术、警棍打击术、警棍盾牌操、伸缩警棍打击与防卫、擒敌拳、实战防卫术、手铐使用等都是必备技能。刚入职的首次培训,她就以出色的表现让同事们刮目相看。她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学会了擒敌拳术的16组动作,而且打得有模有样。在随后的各项技能学习中,她不光学套路、学架势,更加注重体会每个动作的制敌关键和要领,力求把套路转化为实战所需。每次训练,她都练得很用心,将每一个动作做到自己的极限。同样是套路,她打出来的动作舒展流畅,力度上也不输于一些男警。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同事以为,她是部队转业干部,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
“看来我天生是当警察的料。”她笑着回应同事,但是私下里她知道,从未接受过类似训练的她为了能尽快适应这份工作跟上大家的步伐,付出了多少汗水。
13年,她看着法警大队从一个“任务单一、工作要求简单”的“小部门”,发展成为现在“任务复杂、覆盖面广、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的“大部门”,她觉得这份事业需要有人愿意坚持做下去、也应该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尽管在许多人眼中觉得她“不值得”,可是她还是乐在其中。
“重复的工作里也有‘匠心’”“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简单的工作,任何你看上去简单的事情其实内里都大有乾坤。”
她和她的同事们根据实践中的做法,提炼出了“三角站位”、“补位模式”、“四点行进模式”、“一线站位模式”等保障模式。比如“三角站位”,在押人员统一背靠墙面站立,两名提押人员分别控制住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包围,负责搜身和核对的其他法警在三角范围操作,这样可以视野全面,无死角地监视在押人员举动。经过实践,这些模式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最高院警务部法警工作通讯也刊载了这一做法。“其实,重复枯燥的提押工作里也有‘匠心’”,她说。
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操心着工作中的很多事情,是同事眼中的“管家”“邻家姐姐”,甚至还有人称她“韩大婶”,她一点都不介意这个称呼,依然开心地“管东管西”。
管的多了,难免“招人烦”,每每这个时候,她就会“黯然神伤”一阵子,没多久,又像“打不死的小强”,继续“战斗”。
要问她到底有什么才能,她说她自己“无界”,意思就是不像别人那样有一门“手艺”、“专长”,或者哪方面特别突出,她没什么特别厉害的,但是她很想学,学各方面的才能,由此看来,她仅有的才能就是不怕失败地一直保持学习的心态吧。
通过对实务的总结提炼,研究条令,主动找前辈询问关于法警勤务的规范要求,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在工作中加入思考,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提炼。很快她完成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蜕变,成长为警队的骨干,对工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警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警队,她经过研究发现,通过发挥整合优势能够缓解这一矛盾,于是提出了“年龄优势互补、个性优势发挥、能力优势协调以及用好骨干力量”以实现警力资源使用“帕累托最优”的想法,形成的调研文章还获最高院警务部调研评比活动一等奖。
工作中,她从来都说自己是“女汉子”,有人问她,刚开始面对危险的时候,害怕吗?她的回答是“不怕,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有强大的backup team。”
她所说的“backup team”就是她所在的警队,她说法警的工作最需要的不是“个人英雄”,而是团队合作,“团伙作案”的力量可是超级强大的。
她所在的警队,有一群和她有着一样想法的人,他们一起取得了很多成绩,“上海法院司法警察技能大比武团体第二名”、“上海法院司法警察教练员教学技能竞赛第一名”、“上海法院司法警务调研工作先进集体”......她常说“不要总是问组织能够给你什么,先想想你能为这个集体做些什么”。
从警至今,她取得了上海法院警务保障标兵、区公务员考核优秀、嘉定优秀青年志愿者、上海法院2014年司法警务调研工作先进个人、嘉定区三等功、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先进个人、上海法院首届十佳青年、上海法院“邹碧华式的好法官、好干部”、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等多种荣誉,她非常感谢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面对荣誉,她保持着一颗平常心,“除了继续努力,做得更好,我不知道该拿什么去回馈”。对于未来,她微笑着看着远方说“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