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初心、担负使命,勇敢“逆行”,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发布时间:2020-05-15 点击数:次 来源:上海嘉定
张晨霖
隔“疫”不隔“心”,做好社区“守门人”
1991年出生的张晨霖是一位退伍军人,今年是他从事社区工作的第三年,他现在是嘉定镇街道联勤中心社工主管,也是街道团工委委员。他说:“国家需要我,我就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筑起防控时期的一道安全屏障。”
疫情暴发后,张晨霖和同事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连轴加班执行任务,工作日他负责城运分中心监控,紧紧盯着大屏上显示各小区出入口实时场景。周末他放弃休息,主动请缨投入到防疫一线。从观察点的日常管理到后勤保障,健康状况信息登记、观察记录表的填写汇总以及三餐的分配……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细致用心。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他的耳朵被磨得生疼,面部出现勒痕甚至红肿等现象。他却反而关心身边的小伙伴的情况,用抖音上学到的方法,使用牛奶盒的提手帮助他们解决。
在嘉中社区门口,张晨霖成为社区的安全“守门人”,对往来车辆人员测温、登记,坚决不漏一车一人,坚决守住社区大门。每次工作前,他都会提早半小时到达小区门口,穿上一次性雨衣,带上防护手套,带上额温计,开始一天的工作。小区出入居民对于这些“守门人”的工作也相当配合,但也有一些居民会抱怨,为此他经常不厌其烦,耐心为居民解释,化解矛盾。
张晨霖表示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相比,能做的很有限,协助居委干部开展社区宣传和巡逻、登记返沪人员信息、安抚居民情绪……只能尽力做好这些“小事”。
赵鸿吉
这里是普通,却也是不一般的抗疫一线
赵鸿吉,来自建管委的团员青年,在疫情期间,由于大量外来复工人员进入上海,各村居疫情管控压力陡增,他和单位30多名同事一同蹲守嘉定工业区的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他说志愿服务中自己的最大体会是:眼要准、嘴要甜、手要快、脚要勤、心要暖。
作为已经在G15朱桥道口两次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赵鸿吉来说,已不再是一名抗“疫”菜鸟。但在下沉社区时,面对社区群众出入的“复杂性”和寒冷导致额温枪频繁报错,让“老将”也遭遇了“滑铁卢”。进出小区虽然没有大流量的人和车,但是要做好人员甄别、进门测温、出门发券等工作却非易事。通过与保安和小区社工沟通交流后,他在实践中摸索守护小区大门的诀窍,与社区工作者和保安们一样练就了“火眼金睛”,通过与进出人员几句无关痛痒的对话就能及时发觉问题。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每一次进出门的问候就是在对外来人员进行观察识别,每一句嘘寒问暖就是在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每次测量体温可以一边嘴上聊着闲话、一边手上快速完成。“社区里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要保证疫情防控措施执行到位,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关键要懂得因人施策、对症施策。如果一定要讲有什么公式或者诀窍,那就是‘眼要准、嘴要甜、手要快、脚要勤、心要暖’”。他如是说。
“出小区请拿好出门证,路上小心”“来给您量一下体温。没有发烧,您身体很健康”……这一声声话语、一记记动作他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已经变成了身体的习惯性反应。赵鸿吉和他的同伴们的实际行动筑起社区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因为这里是我们生活并热爱的“嘉”园,因为这里有我们从小到大的点滴回忆,因为这里有我们值得去守护的人与情。
张佳燕
可变的角色,不变的志愿服务
张佳燕,南翔镇新翔公司团支部书记,在自己的志愿岗位上,扮演“医师助手”“店小二”“服务员”,面对每一个角色,她都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春节期间,她主动加入到南翔镇第一批疫情防控志愿队伍中,上门为居家隔离人员登记信息、测量体温,向他们讲解疫情防控知识,并告诫周围群众不串门、不聚集。“什么时候回南翔的?最近身体是否有什么不适?……”穿上白大褂、戴上防护帽,她成了大家眼里入户上门的“医师助手”。
在企业复工复产之际,她转战“店小二”志愿岗位,帮助企业查看隔离设施、体温监测、物资配备、员工排查、公共场所消毒等情况,为复工复产企业提供指导。“请问公司现在有多少员工到岗?消毒水的调配比例知道吗?……”佩戴上岗证,她是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复工指导的“店小二”。
“你好,今天的体温是多少?有什么生活上的需求吗?”手持笔记本、耳夹电话机,询问体温、接听电话、认真记录“一人一档”,耐心为电话那头隔离观察人员解决生活上的需求,并适时安抚他们的情绪。她是集中医学观察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前台服务员”。
三次不同角色的“转变”,每一次都面临危险和挑战,但每一次她都勇往直前。在她看来,每一次转变的是工作地点和职责,而冲锋在前的勇敢和担当是永远不变的。当她决定参与这份志愿服务的时候,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快速进入状态,寻找自己的定位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她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地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