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青春地带 >> 青春人物

落针成画,90后绣娘绣出不一样的精彩世界

发布时间:2021-08-09 点击数: 来源:上海嘉定


26ef1ed6cbda466b9306c97eafe61c57.jpg

         “苏绣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难,它的绣法有很多,比如打籽绣也就比十字绣难那么一丁点儿,只要学会了它,就可以绣出单独的作品了…… ”在嘉定博物馆里,正在举行“疁城记忆”——乡土非遗文化夏令营,汇集了包括苏绣、草编、竹刻等多项非遗在内的研学体验。今天授课的,是嘉定博物馆特邀讲师、90后苏绣匠人阿紫,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嘉定人,她正在通过这门传统刺绣工艺,将江南文化传达到每个学员的指尖和心间。

          ◆ 在秋霞圃里用针线写生 ◆ 

         阿紫原名陈碧娴,从7岁开始,她就跟着外公:刺绣匠人严宝兴学习苏绣了。“我家住在秋霞圃对面,儿时的暑假都是外公带着我在秋霞圃里绣着花儿度过的。” 阿紫回忆道,“这座江南古典名园不仅提供给我静谧优美的环境,同时也给了我很多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毫不夸张地说,我绣花的基本功都是在秋霞圃里练成的,别人是用笔写生,我是用针线写生。”这次夏令营里,阿紫教大家绣的作品正是以秋霞圃里的荷花为原型的团扇。

         在别人看来,一个小姑娘一坐、一绣就是好几个小时,颇为辛苦,但是阿紫却乐在其中:“当我在绣花时,世界上所有的喧嚣仿佛都不存在了,我的眼里只看得到一根针、一根线,它们上、下、上、下,不断重复,是有点小枯燥,却最容易让人心定。”

         这一学就是十多年,尽管对苏绣越来越着迷,但是阿紫在大学的时候并没有选择与刺绣相关的专业,而是选择了建筑,问其原因,她说,自己实在是太热爱秋霞圃这座园林了。毕业后,阿紫顺理成章地进入设计院工作,可是,在她的心里,一直有着当绣娘的梦想,于是,就利用业余休息时间经常去苏州一些绣坊偷师。

          ◆ 起早贪黑去南通学缂丝 ◆ 

         “后来,苏州的一个师傅推荐我去南通找缂丝工艺大师王玉祥拜师学艺。那时候我还在设计院上班,就利用周二和周三的休息时间去南通学缂丝技术。周二早上5点去嘉定南门汽车站搭车去南通,到了当地换两辆公交车,差不多10点多可以到达位于狼山的工坊开始学习。”阿紫说话声音非常轻柔,十足的软妹子,可是接下去她所分享的这段学习经历,却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当时我刚开始工作,积蓄不多,为了节约开支,晚上我就住在工坊的一间只有两三平方米的房间里,床都放不下,只好躺在两块木板上。晚上,游客散去,山上工坊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杳无人烟,月黑风高,第一个晚上,我一夜无眠。克服了孤独的恐惧之后,最苦的还是黄梅天,一个晚上可以打80多只蜘蛛,甚至还被蜈蚣咬……”


         阿紫深知,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手艺人,并非一朝一夕,不仅要能吃苦还得耐得住寂寞,更重要的是,明知道它很苦很寂寞,还是要咬牙坚持下去。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她终于顺利出师了,可是因为实在太劳累了,学成归来后就大病一场。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她前进的脚步和创业的决心,之后,病愈后,她就离开了设计院,开始创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苏绣的工作中去。

          ◆ 让苏绣走入寻常百姓家 ◆ 

         至今,阿紫已经自创了叶套针法和掐丝绣法。据介绍,叶套针法的灵感来自于秋霞圃里的一只蝴蝶。

         “苏绣一直在不断发展,除了绣法之外,绣花线也是层出不穷,我当时学的时候,外公只给了我粉色、红色、绿色和蓝色四个颜色,现在已经有一千多个渐变颜色了,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可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阿紫说。在她看来,要进一步让大家了解苏绣,走近苏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走入日常,出现在日用品中,而不仅仅是挂在墙壁上的艺术品。于是,她的苏绣出现在了本子上、丝巾上、手帕上……只要一两百块就可以享受到苏绣所带来的美好生活。

         在带领团队创作新作品的同时,阿紫将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文化传播上,在学校和社区里,在各种展览和活动上,包括去年的进博会,都可以看见她的身影。为了打破大家觉得“苏绣很难”的印象,她花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研究课件,学心理学,试图找到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鼓励有兴趣的人拿起绣花针。

         而这次嘉定博物馆的夏令营已经是她第二次受邀前来了。“参与系统班的年轻人最多,这也让我很欣慰,他们往往需要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才可以出师,这种愿意沉下心的态度,正是刺绣所需要的。希望以后这样的年轻团队也可以越来越多,让苏绣继续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 记者手记 == 

         前不久,本市制定出台了《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其中提到,要在江南文化发掘创新中彰显“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培根固本作用。江南文化城市文脉深入传承,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不断健全,文物遗址保护水平持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发展。很高兴看见,越来越多的青年匠人不仅沉下心来将手艺传承下来,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江南文化的传播、创新、转化、发展,为推动长三角文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做出年轻一代的探索和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