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团情速递 >> 基层动态

一年援滇行 一世武定情

发布时间:2019-05-29 点击数:

 

  5月24日,嘉定赴云南武定县长期医疗支援的医务青年刘腾飞,满载着荣誉和彝族人民的祝福顺利回“嘉”!

 在离开云南武定县的前夕,刘腾飞被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卫健局授予“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并受到武定县组织部、县卫健局、县人民医院的表彰。 

f35e10118dcb47aa98fcdfabcb4212d4.jpg

因为心系武定,所以我又来了

 在嘉定区合作交流办的号召下,在区卫健委和单位的支持下,在家人支撑下,2018年,内心的感召让刘腾飞作为一名援滇医生背起行囊再次启程奔赴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云南武定。

 “我是一名医生,不管在嘉定还是武定,我都是一名医生,我知道医生的职责,我也很清楚自己来到武定要为这里的百姓做些什么。” “我更是一名党员,我愿意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所有来云南服务过的同志内心都有这样一句话,’援滇服务一生一次,心系云南一生一世’。因为心系云南,心系武定,所以我又来了。”

 又一个半年,刘腾飞不但和当地的同事处下了深厚友谊,也和病人也建立了深深的信赖。

6bd35d64453543b29939593889c6ea88.jpg

我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们负责

 他常常说这样一句话,“彝族自治区民风淳朴,当一位病人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们对于我们是绝对信任的,作为一名医生我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们负责。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又一次,刘腾飞查房时候,“阿姨,您咳嗽的时候有没有痰?”阿姨指了指嘴巴摆摆手,听不懂。“给有口痰?”“有呢”。类似这样语言沟通障碍的情况,在刘腾飞平时的查房和门诊工作中经常出现,每当出现患者听不懂的情况的时候,他还要加上肢体动作,为患者进行解释说明。他意识到,要想真正全面的了解患者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必须要让患者听懂医生在说什么、问什么,同时明白自己“病在哪儿了”。于是,他学起了武定方言。空闲时,通过网络搜索武定方言进行学习,上班时,主动尝试用方言和当地同事进行交流。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渐渐地,门诊接诊时、病区查房时,他都能用武定的“家乡话”与患者交流沟通,询问病情、做健康宣教。

3df4be22e38b43b3aab50ffc5c8a0293.jpg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刘腾飞明白,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诊疗疾病,更重要的是把嘉定和上海的优秀、经典的中医药文化留在当地。他常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查房时,他总会带上科室新进职工,一边查房、一边教学。查体、四诊、遣方、用药,每一项都慎重细致,仔细入微。

 “刘医生作为一个援滇医生,来到了我们医院的中医科,我虽然跟他在不同的科室,但他对我们非常的热心,要是我们在诊疗方面遇到不懂的他都会非常认真地指导我们,基本是有问必答,他从上海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书籍,这些书籍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很感谢方医生对我们科室的帮助。”武定县人民医院内科的张医生这样说。

 “我是实习生,刘老师是我的带教老师,刘老师人很好。比如说有病人来看病,他就会告诉我们这个病人的病因是什么,怎么治疗怎么处理,我们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他就在一旁指导我们,同时他会定期给我们开展小讲课、带教查房等等。”武定县人民医院的陈医生这样说。

001e878b27a44bf4b532dd156b3d58c1.jpg

走是要走了,舍是舍不得

 时间过得真快啊。5月24日是他回家的时间。走之前,刘腾飞与武定的同事朋友们一起合影留念,前后两次,一年的援滇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他已经习惯了这弯折起伏的小箭道,习惯了这里早餐的米线,习惯了每天的“家乡话”,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风俗民情,还有结下深厚情谊的武定人……

       “明天就要离开,两种心情,一种是即将回“嘉”的期待,另一种是舍不得。走是要走喽,走一步回望两眼,而每一眼都带有离别的不舍。”对于来去,虽早已做好准备的刘腾飞,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还是无比不舍,对于武定的情感,又多了一份眷念和牵挂。“武定,我还会再来……”

区卫健委团委

2019年5月25日